跨城社區實踐者交流@南頭古城

跨城社區實踐者交流@南頭古城

近年越來越多人關心和投入社區營造、地方營造、參與式設計、社會設計等領域的工作,在各地都有不同實踐。大家一直忙於在不同的社區中深耕,卻鮮有機會彼此認識、互相分享、一起學習。

上週(9月27日),我們與跨城友好機構聯合策動了一次跨城市實踐者的交流活動「童趣生長:城市與鄉村玩耍空間的社區共創」,集合來自香港、深圳、廣州、佛山等地的16個機構、20多位實踐者,齊聚於深圳南頭古城,一起交流學習。

不同的實踐,共同的反思

活動由在內地驅動城鄉共融的「鄉約在地」、在南頭古城紮根營造的「好奇庙社區營造中心」以及在香港推動社區參與的我們「Good Lab 好單位」共同發起,期望為不同城市中耕耘社區的實踐者提供一個難得的連結機會,讓大家開放的討論環境中交流想法,並探索更多可能性。

 

大家由互相了解彼此的故事開始。在座的實踐者當中,有在社區中深耕關係和培育社群能力的社區營造者(Community Builder)有著手設計具凝聚力的社區空間設計的地方營造者(Placemaker),有致力於推動社區參與共創的參與促進者(ParticipatIon Facilitator)、有從議題入手以創新手法解決問題的社會設計師(Social Designer),有在社區中從事教育和倡議的社區教育者(Community Educator),有以藝術作為介入的社區藝術家(Community Artist),當然更多是有著以上多重角色的實踐者。

 

儘管大家身處彼鄰的城市,場景不盡相同,但在實踐中有著許多相似的觀察和挑戰,亦有很多共同反思和想法。我們在討論中探索了許多問題,其中幾個主要的關注要點包括:

  • 如何在社區當中啟發更多在地人投入自身社區的參與
  • 如何在參與的過程中平衡不同持份者的話語權
  • 如何促進非牟利機構與商界合作,一起推動社區營造和兒童參與
  • 如何重新理解和評估社區參與的價值
  • 如何推動具持續性的社區參與,建立超越「項目」的影響力


這些「如何」不會一下子就生出答案,但這天大家真誠的分享和討論,生出了對問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多樣的想像,有待大家各自回到社區中實踐的時候,繼續發酵。我們期望這次活動是更多跨城、跨界交流的第一步,在未來繼續促成更多可能性。

「時間有限,還有很多實踐的故事和經驗沒有講完,但我們之間已經建立了寶貴的聯繫,在未來,會有更多持續、深刻的交流在更多場景里發生。」——鄉約在地(活動回顧分享

 

「在這場聚會中,我們不僅交流了寶貴的行業經驗,更重要的是,我們相互看到了同行者的力量,讓自己的堅持不再孤單。每一次思想的交匯,都是對未來兒童友好社區的美好憧憬,更是對兒童友好事業堅定前行的鼓舞!」——橙寶計劃@好奇庙社區營造中心(活動回顧分享

照片提供:好奇庙社區營造中心
插畫:慧子桑

社區營造的在地實踐@南頭古城

是次交流活動舉行之地是位於深圳南山區的南頭古城。這裡是個始建於東晉時期的古城區,保留大量文化遺產之外,近年亦有許多創意產業進駐,令這個既是歷史古城亦是當代城中村的地方蘊釀出新的活力。走在古城大街上,是許多新鮮好玩的年輕商戶,拐進小巷裡則是供應居民生活所需的店家,這裡既是許多遊客的景點,也是許多流動家庭的居處。

  • 南頭古城既是歷史古城亦是當代城中村,在保育文化遺產同時,亦有創意產業進駐
  • 中山廣場一角的社區智能健身室
  • 由衣服工廠大廈重新設計改造而成的「IF創意工廠」,雲集許多創意與設計產業公司

好奇庙社區營造中心」在南頭古城的社區中深耕三年,通過參與培育社區社會資本,營造社區關係。「好奇庙」的基地在一家小小的廟裡,我們參觀的這天,這裡展示著他們三年以來在社區育成的各個社區議題行動成果。這些由好奇庙與在地人一起孵化出的小行動都是針對社區中實際的難題,運用社區網絡和資源,以創新的手法去解難並創造更大的社區價值。

例如「橙寶計劃」:古城中居住的流動家庭多無暇照顧孩子,許多兒童在放學後在城中各處留連聚集,橙寶於是與古城社區中不同的商業場所和鄰里,為兒童們創造安全的逗留空間、有趣的玩耍地方和互助的托管平台。

事實上,深圳市政府早在2015年年底已提出系統性建設兒童友好城市的目標,並在各個社區都有不同的項目在發生。

  • 參觀這天正值「兒童友好月」活動,橙寶與家長和孩子們在廣場一起搭建展小攤位。
  • 古城裡八個兒童友好點之一的小店「元茶」,是孩子們放學買零食的好去處,許多孩子長大搬走後還是會回來探望老闆小紅姐。

又例如「好運來搬運隊」:由於古城內巷縱橫交錯,無法進車,平常商家搬貨居民搬家總是一大煩惱,議題小組在社區中進行深入調研理解各方需要和痛點,經過多次參與行動,終於組織了古城內第一支由本地搬運師傅組成的搬運隊,更為師傅們創立了「IP」,生成了社區貨運共享地圖,採購社區共享拖車免費開放使用。

  • 「好運來」包括為師傅們建立IP,他們的總部懸著師傅們的人像照。

那麼,我們在香港看見什麼?

我們在彼鄰的城市看到了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間、兒童友好的參與協作、在地深耕的社區營造,都是實踐者們結合多方努力、長期工作的成果。那麼我們在香港又看見什麼?

近年香港不論在面臨市區更新重建的老社區,規劃發展焦點的北部都會區,正在復育的鄉郊村落,抑或建構幸福的公共屋邨,都在探索以社區營造、地方營造、持份者參與等不同的實踐,帶來更以人為本的創新,當中亦有不少項目以兒童友好、長幼共融的角度切入。這正是我們可以展開更多合作,讓更多以人為本,並具創新精神的在地實踐在香港的社區當中發生。

Good Lab 與不同政府部門和民間機構合作,在不同社區中推動公眾參與,同時培育創變者孵化社區為本的創新行動,正是期望以跨界力量,在社區中共創更多社會價值。我們希望與更多有志於社區中創造影響力的伙伴們連結,一起推動更多在地實踐。

【活動發起方】

  • 好奇庙社區營造中心
  • 鄉約在地
  • Good Lab 好單位

【參與是次活動的機構】(排名不分先後)

  • 不二人文空間
  • 佛山市順德區一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
  • Good Lab 好單位
  • 拓展公共空間 Hong Kong Public Space Initiative
  • 好奇庙社區營造中心
  • 和地在創項目
  • 蘭卡斯特大學社會設計研究組 Imagination Lancaster Social Design SIG, Lancaster University
  • 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 Jockey Club Design Institute for Social Innovation, PolyU
  • 創不同協作 Make A Difference Institute
  • Playright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
  • 深圳六色石
  • 深圳市羅湖區捌零柒社區公益發展中心
  • 深圳市一米兒童友好發展中心
  • 鄉約在地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 造點